两会新闻发布会第二场:解读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重点内容

2021-09-22 13:47 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张修富:

记者朋友们:

下午好!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至为关键。刚刚闭幕的省两会表决通过了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帮助大家全面了解、科学认识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今天,省两会召开第二场新闻发布会,解读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重点内容。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

省发改委副主任谢高波先生;

省经信厅副厅长郭涛先生;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万丽华先生;

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徐文学先生;

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诗军先生。

首先,请谢高波先生介绍“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总体情况。

省发改委副主任谢高波:

湖北“十四五”规划纲要是我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对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是省委《建议》的“施工图”。省发改委承担《纲要》编制的组织起草工作,《纲要》以章、节形式展开,分三大板块17章60节,设置了19个专栏、113个重大工程,共约7.4万字。有以下特点:

第一,《纲要》紧紧围绕“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战略定位谋篇布局。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定位,即“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纲要》聚焦提升“建成支点”的功能、提高“走在前列”的能级、开启“谱写新篇”的征程,提出充分发挥湖北区位交通优势、产业基础优势、科教资源优势、市场潜力优势,以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和打造强大市场枢纽为着力点,将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着力将湖北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纲要》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谋划“十四五”。省委《建议》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纲要》锚定这一目标科学谋划“十四五”,从总体目标倒推,明确“十四五”时期必须完成的任务。一是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突破6万亿元,年均增速6.5%,继续保持中部靠前、全国第一方阵的位置。二是改革开放赢得新优势,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水平显著提升,内陆开放新高地基本形成。三是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生态格局更加稳固,“水袋子”“旱包子”问题有效解决,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五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六是省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

第三,《纲要》对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进一步细化。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了“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新布局。《纲要》围绕推进区域发展布局破题、开篇、取得成效,提出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家化大都市,提升武汉城市发展能级,增强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辐射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坚持块状组团、扇面发展,强化规划引领,推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群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促互补、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开放合作携手共赢,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两翼”。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块状经济在全省星罗棋布,巩固区域发展的底板。省发改委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强区域发展布局顶层设计研究,组织制订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实施意见、三大城市群发展规划和系列配套政策等。

第四,《纲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基本要求。《纲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明确了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等任务,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湖北。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张修富:

下面,请郭涛先生介绍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有关情况。

省经信厅副厅长郭涛: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关注与支持。下面就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明确发展目标。一是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产业基础和科教集聚优势,提高我省制造业在全国、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提高“光芯屏端网”、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现代化工等重点产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努力打造代表湖北参与国际竞争、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打造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突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构建“光芯屏端网”纵向链合、横向协同的发展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三是建设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立足湖北基础和优势,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衔接贯通的生态环境,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努力走在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前列。四是为我省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重要支撑。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发挥我省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强化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城市群产能合作,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体现湖北作为。积极推动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建材等领域优势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制造业更高水平开放。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统领,统筹考虑湖北产业发展基础和潜能,培育打造具有湖北特色的“4+6+8”现代制造业体系。“4”是指做强4个营业收入达万亿级支柱产业,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光芯屏端网”)、汽车、食品、现代化工等产业;“6”是指做优6个营业收入达5千亿级优势产业,分别是:机械装备、建材、冶金、纺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材料等产业;“8”是指做大8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分别是:生物医药、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量子通信、北斗导航、新能源、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8个产业。

三、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按照“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促进产业布局优化。一是突出“一主引领”。围绕武汉的“光芯屏端网”、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挥武汉城市圈协同效应,发挥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强化“两翼驱动”。围绕“襄十随神”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建设,重点打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围绕“宜荆荆恩”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建设,重点打造高端装备、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三是促进“全域协同”。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及承载能力,实施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三百”战略,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块状经济,努力推动我省工业在“十四五”实现高质量发展。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张修富:

下面,请万丽华先生解读省“十四五”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内容。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万丽华: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按照会议安排,我代表省生态环境厅就我省“十四五”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内容向大家做简要介绍。

一、“十四五”我省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进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地区生产总值要由2020年的4万亿跨越到6万亿。在这个历史阶段,生态环境部门肩负建设美丽湖北的历史使命,要努力争取2030年前碳达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美丽湖北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任重道远。

当前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保护和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有四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巩固提升的难度更高。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未得到根本缓解,生态环境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工作成效还不稳固,稍有松懈就可能出现反复。二是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更重。要更好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三大结构的优化调整作用和对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倒逼作用,任务十分艰巨。三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盼望更强,我省生态环境质量的高水平提升和优良生态环境产品的供给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四是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的领域更广。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除了传统的水、气、土等领域和常规污染物以外,将逐步拓展到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环境与健康管理等更广泛的领域。

二、我省“十四五”生态环保规划总体目标任务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一减一降、两改善、四提升”。“一减一降”是指主要污染物减排和二氧化碳降低,环境治理成效稳固、生态系统稳定;“两改善”是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四提升”是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优化和资源利用水平、环境风险防控水平、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为实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湖北目标基本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任务是:一是以减污降碳为总抓手,促进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强相关部门协作、实行重点领域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二是以“三个治污”为总方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精准治污方面,做到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五个精准”;在科学治污方面,遵循客观规律,切实提高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在依法治污方面,不断严格执法责任、优化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加大司法打击力度,严惩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用严格公正的环境执法保护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环境。三是以系统观念为引领,整体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做到“抓提升、重修复、守底线”。严格执行《长江保护法》,保持监管高压态势;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推进全方位保护、全流域修复、全污染治理;以保障长江生态安全为底线,推动“三线一单”落地运用,强化负面清单管理,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四是以环保督察为契机,抓好环保突出问题整改。聚焦“三大重点”督察,突出“四大问题”整改,持之以恒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整改工作。五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深化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着力建设现代环境体系,推动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张修富:

下面,请徐文学先生解读省“十四五”规划中交通相关内容。

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徐文学: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就湖北省“十四五”规划中交通有关内容做一简要介绍:

“十四五”期,湖北交通将紧紧围绕交通强国发展战略和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贯彻落实“强化交通硬联通”和“增密、互通、提质”的要求,牢牢把握“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发展定位,构建完善“三枢纽、两走廊、三区域、九通道”综合交通格局,加快建设引领中部、辐射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交通支撑,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当好交通先行。

“十四五”期,湖北交通将重点从四个方面着手,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是畅通大通道,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重点建设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城市群快速通达,与城镇发展轴、重要产业带有机衔接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提升水运主通道航运能力,形成覆盖沿江、沟通近洋的对外水运大通道。依托干线铁路,提升中欧班列(武汉)集结能力,打造中部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上主通道。依托航空枢纽,大力拓展国际国内航线,形成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对外空中通道。

二是完善大网络,强化综合交通“硬联通”。铁路方面,构建武汉通达10个方向的高铁网,推动形成以襄阳、宜昌为中心的高铁多向放射格局,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000公里。公路方面,进一步完善国高网、优化地高网、扩容拥堵路、建设过江通道,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000公里;加快国省干线达标提质,实施乡镇双通道工程,建设“四好农村路”,推进行政村双车道建设。水运方面,着力深长江、畅汉江、缓解三峡瓶颈、打通南北通道,全省高等级航道达到2300公里。邮政方面,推进邮政普遍服务网络优化升级,重点加快农村快递网络建设。

三是建设大枢纽,构筑九省通衢新优势。强化武汉中部地区国际门户地位,提升襄阳、宜昌国家枢纽能级,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优势发展区域的承载能力。着力加快长江和汉江主要港口、重要港口建设,加快推动长江沿江港口优化整合、联动发展。加快建成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实施武汉天河机场扩容工程,形成“双枢纽、多支线”机场布局。着力构建公铁水空设施互联、信息互享、标准互通、装备互换、便捷高效的集疏运体系,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是发展大运输,构建高效快捷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湖北水运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重点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运输结构调整,着力降低物流成本。加快交通邮政融合发展,提升邮政快递服务水平,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快递比例达到100%。推进出行服务快速化、便捷化,大力发展旅客联程联运,推动“一站式”票务服务和“一票制”出行服务。着力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城市公交绿色化,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出行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张修富:

下面,请陈诗军先生介绍省“十四五”规划中农业农村工作的相关内容。

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诗军:

“十三五”时期,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37个贫困县市共建成特色主导产业54个,产业扶贫政策覆盖90%以上的贫困人口;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6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3%,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接近80%,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长江禁捕退捕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06元;农村改革持续深化,涉农政策法规更加健全,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时期,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将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对标对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强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坚持稳政策、稳面积、提产能并举,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亿斤以上。注重保总量、保多样、保质量结合,切实提升“菜篮子”产品供给质量。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筑牢供给安全的物质技术基础。坚持绿色发展,打赢“十年禁渔”持久战。

二是建设农业产业强省。聚焦特色优势,坚持融合发展,强化创新驱动,推动我省农业加快向全产业链转变,实现由农业产量大省向产业强省跨越。力争到“十四五”末,培育形成5个综合产值超500亿、5个综合产值超1000亿的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8:1。

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着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深化党建引领,推进“三治”融合,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四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土地、金融、人才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

五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过渡期”内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提升“四座茶山、四条水果带、三大药谷”特色产业发展质量,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围绕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方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张修富: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

央广网记者:今年以来,全国上下都十分关注各级“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开门问策、集思广益,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建言献策”。请问湖北省在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过程中是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回应人民群众期盼的呢?

省发改委副主任谢高波:

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实质就是一个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过程。

在编制过程中,省领导高度重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2020年4月以来,应勇书记、王晓东省长先后主持召开了经济专家座谈会、省政协专题调研座谈会、市州党委书记座谈会、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省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座谈会等,到各市州和部分县市区开展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各专门(工作)委员会成立3个调研组深入到市州、省直各部门开展专题调研;省政府各位副省长围绕专项规划编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调研;省政协多次召开常委会研究“十四五”发展重大问题,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

《纲要》起草专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建言献策活动。线下,围绕谋划全省发展战略,组织召开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多次组织召开省直部门、企业家和有关研究机构座谈会,共同谋划制造业、基础设施、农业农村、民生保障等领域发展思路和重大项目。2020年12月《纲要》(征求意见稿)形成后,召开了专家咨询论证会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征求意见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建议。

线上,分别于去年5月15日、12月4日先后两轮在湖北日报、湖北发布、长江云,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渠道开设“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专栏,听民意、汇民智。在征集意见过程中,我省媒体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湖北卫视专门开办《我的湖北1314》系列专栏节目,宣传“十三五”成就,听取群众关于“十四五”的意见。

在征集意见的过程中,我们安排专人收集整理专家建议、地方诉求、社会期盼,形成“十四五”规划意见建议库,实行清单化管理,共征集到有价值的意见建议1700余条。这些意见大都是群众关心的重点,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占31.5%,乡村振兴占15.7%,区域协调发展占10.2%,教育占8%。每一条意见建议,专班同志都进行了认真研究,按照能吸纳尽量吸纳的原则,对所有意见建议尽可能的体现和回应,有些人民群众的鲜活语言直接吸纳到《纲要》中。

香港商报记者: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请问“十四五”时期湖北有哪些重点举措?

省经信厅副厅长郭涛:

感谢您的提问。为推进制造强省战略落地落实,我们将重点推行“两计划、三行动、四工程”。

实施“两计划”: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立足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四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及北斗等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倍增和能级提升。二是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以创新引领为核心,建立完善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扶持政策和培育方案,打造“光芯屏端网”、汽车、大健康、现代化工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集群。

开展“三行动”:一是“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全面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以智能化升级、集群化发展、服务化延伸、绿色化转型、安全化管控为重点,打造“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升级版。二是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布局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开展产学研用合作,积极支持骨干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攻关,促进重大创新成果省内转化。三是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坚持优企业与做产业相结合,围绕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本土高质量领军企业和大型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制造业单项冠军。

推进“四工程”:一是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对重点产业链“五基”领域(即: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软件)的攻关梳理,练就“独门绝技”。二是产业链提升工程。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推行链长制和链主制,打通产业链的断点、堵点和难点,不断提高产业链控制力和竞争力。三是数字经济跃升工程。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5G、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新高地。四是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创新支持力度,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能力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水平。

中新社记者:“十四五”时期,我省将采取什么举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万丽华:

我们将聚焦在关键领域上实现新突破,总的思路是“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提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强化PM2.5和O3(臭氧)协同控制,持续推进钢铁、水泥、玻璃、有色、焦化等行业污染深度治理,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控制,大力开展机动车船污染防治行动,继续提升优良天数比例,实现“天更蓝”。

“降碳”: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减污降碳协同,持续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性调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做好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中碳登)运维,开展碳金融创新,力争将武汉打造为全国碳金融中心,实现“发展更绿”。

“强生态”: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修复,构建“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生态系统保护格局。加强神农架国家公园建设,构建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生态更优”。

“增水”: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持续推动补齐各类水污染防治设施短板,探索开展重点行业总磷排放总量控制试点。巩固地级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推进县级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开展湖泊清淤和综合治理。完善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强化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水位)调度与监管,推动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全面消除国控劣V类断面,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水更清”。

“固土”: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实施土壤与地下水协同控制,深入推进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分级分类管理,积极开展江汉平原、鄂东等地区土壤修复试点,实现“土更净”。

“防风险”:完善环境风险常态化管控体系,强化危险废物、尾矿、重金属环境风险管控,加强生态环境风险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实现“环境更安全”。

长江商报记者:围绕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规划提出了“三枢纽、两走廊、三区域、九通道”综合交通格局,请问具体是如何考虑的?

 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徐文学:

“三枢纽、两走廊、三区域、九通道”综合交通格局,突出了支撑区域发展布局、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长远谋划,体现了强化交通“硬联通”,推进“增密、互通、提质”的新要求。“十四五”期,湖北交通将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为指引,结合湖北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产业带和城镇带分布以及发展实际,着眼长远,统筹点、线、面三个层次规划,加快构建综合交通新格局。

三枢纽:重点打造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襄阳、宜昌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力支撑武汉城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两走廊:打造长江、汉江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重点发挥黄金水道优势,优化完善各交通方式网络,支撑和引导优势资源和产业向“两走廊”集聚。

三区域:打造鄂西、鄂中、鄂东三个发展示范区,重点立足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和需求特征,引导和推动形成与湖北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相匹配的鄂东、鄂中、鄂西交通差异化协同发展格局。

九通道:优化、提升、完善南北方向京九、京广、随岳、襄荆宜、十恩和东西方向福银、沪汉蓉、沪汉渝、杭瑞等“五纵四横”九条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形成与城镇发展轴、重要产业带有机衔接、沟通周边城市群和各大经济区、联通国际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

农村新报记者:推进农业产业强省建设作为全省“十四五”发展的重大战略,请问有什么具体部署和安排?

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诗军:

推进农业产业强省建设,目的在于破解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瓶颈,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抬高全域发展底板。对于我们来说,是硬任务,也是必答题。总的思路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牵引,聚焦优势特色,突出强链集群,强化创新支撑,着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讲,要抓实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是优化种、养、加、游产业布局和重点农产品生产布局,形成功能定位清晰、资源匹配合理、特色优势彰显、区域发展协调的总体格局。

二是推进产业强链。围绕淡水鱼、优质稻(麦)、茶叶等,加大要素保障力度,打造10个产业链条完整的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向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

三是壮大产业龙头。重点培育100家细分行业冠军龙头企业、1000家成长型龙头企业,带动近1000万农户增收。力争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000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

四是促进产业融合。拓展“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将灵秀湖北的独特气质、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贯注到乡村特色产品开发和特色产业升级中去,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

五是培育知名品牌。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重点打造20个区域公用品牌、100个企业品牌和300个产品品牌,不断提升“中国荆楚味、湖北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张修富:

谢谢各位发布人!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