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创新湖北故事(六)|能给“实验”买保险 还有“耐心资本”相伴 来鄂科创享受更优融资服务

9月1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水平推进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祎 摄
今年8月,省委金融办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高水平推进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提出,到2027年底初步建成辐射中部、面向全国、链接海外的武汉科技金融中心。
眼下,推进进展如何?成效怎样?这又与普通民众有何关联?
“目前,投、贷、债、保、担等各类金融要素资源正加速向武汉集聚。”武汉市委金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建设武汉科技金融中心,一方面需吸引全国性金融资源汇聚,另一方面,需探索创新,形成可推广的“武汉经验”。
招引科技金融资源取得新进展
从招引科技金融要素来看,今年3月,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级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基地和科技金融实验室宣布落户光谷,这意味着武汉在农行系统内,拥有科技金融领域更多的“先行先试”权力。
农行湖北省分行公司业务部、科技金融中心总经理彭爱玲介绍,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基地拥有农行总行直属权限,包括“专业团队、差异化审批权、风险容忍度提升、专项信贷额度”及创新政策支持,为企业提供覆盖“从实验室到上市后”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从“耐心资本”招引来看,11月12日,中国银行在江夏区新注册设立一只AIC基金,基金规模10亿元,至此武汉实现五大行AIC基金全覆盖,AIC基金规模达到66亿元。在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下,截至9月末,武汉市共有私募基金管理人309家,管理基金1128只,管理基金规模2215亿元。
此外,国家级科技金融“金字招牌”今年也取得了明显进展。5月13日,国家七部委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重点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武汉、西安等地区,先行先试有关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武汉成为中部地区唯一入选城市。
而在此前,2020年,全国首个国家级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落户光谷;2021年,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成立,成为吸引全国科技要素与金融要素匹配的强磁场。在2025年第16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中,武汉位列全国第10位;在2025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武汉排名第79位,相较“十三五”末大幅提升了32位。
“全国首个”陆续诞生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风险与机遇如影随形。今年6月,人保财险东湖科技子公司携手太平洋财险、太平财险等一众保险巨头,组成共保体,重磅推出全国首单“高校院所概念验证保险”。
概念验证作为科研成果从技术原型走向市场验证的“最初一公里”,平均失败率高达70%。风险保障机制的缺位已成为制约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瓶颈之一。
“高校院所概念验证保险”这一创新举措旨在为科研攻关失败、科技成果转化失败的风险提供保障。比如因技术路线走不通、关键人员离职、核心设备意外损坏等导致项目失败,保险公司可以赔付已经投入的研发费用。华工科技园喻越概念验证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有了这份保险,科研团队开展创新更有底气,信贷支持及基金投入也将更易获得。”
与此同时,武汉试点推行“拨转股”这一创新模式。其核心在于财政前期以科技项目经费的形式,为企业提供“雪中送炭”般的资助,待企业实现市场化融资或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再按照约定条件将这笔财政资金转换为股权,并遵循“适当收益”原则逐步退出。
此外,全国首个聚焦药品研发中试环节的保险产品暨共保体在光谷发布;禾元生物成为上交所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家上市发行企业。当前,武汉正在着力打造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应用的创新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银行、保险、创投等金融力量,持续丰富与活跃“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协同”的金融生态体系。
通过这些举措,武汉正努力打造一批全国“首批”“首个”等具有湖北特色的经验和制度性成果,为全国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湖北样本”。在荆州市荆龙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莉莉看来,不仅是武汉,武汉都市圈乃至全省的中小科技企业也将从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建设中受益,无论是贷款还是吸引股权投资、上市等,都将更加便利。
相关附件: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