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声传递

更多金融资源精准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2022-03-03 16:56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2021年被业内称为“碳中和”元年,“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年多来,支持“双碳”目标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特别是绿色金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推出,受到市场高度关注。

无论是碳减排支持工具,还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其核心功能都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拉动投资规模,从而发挥金融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助力作用。因此,资金落地情况备受业内关注。

目前,上述两项货币政策工具均已顺利落地。根据人民银行此前公开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0日,人民银行向有关金融机构发放第一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85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已发放符合要求的碳减排贷款1425亿元,共支持2817家企业,带动减少排碳约2876万吨。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不难预见,在碳减排重点行业融资需求增加、相关配套政策不断完善、金融机构优质项目摸排工作持续推进、信息披露体系持续健全等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地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支持项目也将呈现多样化。

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地

2021年11月,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期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领域。在此基础上,又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陆续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获取和落地情况。国家开发银行获得资金102.67亿元;进出口银行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资金约54亿元,有关项目贷款总金额超过70亿元;农业银行获得资金113.68亿元。

在资金流向方面,从目前公布的消息来看,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主要用于支持风光电项目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资金则主要用于支持煤电清洁高效利用、民用清洁采暖等领域重点项目。

一些股份制银行也积极参与其中。据了解,为推动海上风力资源开发利用,兴业银行广州分行于2021年9月投放2.4亿元项目前期贷款,用于湛江徐闻海上风电场项目建设。该项目规划装机总容量600MW,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碳减排91.04万吨,节约标准煤45.05万吨,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益。

“我们向人民银行申请首期碳减排支持工具,获得了低成本资金支持,这为贷款投放和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据兴业银行广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共计为该项目提供授信金额30亿元,项目贷款期限20年,从审批通过到资金投放仅用时两个月。

实现对绿色低碳发展“精准滴灌”

记者梳理发现,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成为2022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突出亮点。其中,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成为布局热点。业内人士预计,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仍将是今年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

“金融作为绿色转型的助推器,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四川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林罡建议,通过适度政策倾斜、碳减排工具支持等,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绿色经济领域、绿色小微创新型企业等,将有助于让金融与绿色经济发展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多家银行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绿色金融领域的“精准滴灌”。进出口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将继续在人民银行的支持下,切实用好两项货币政策工具,精准直达支持绿色发展,发挥示范效应,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农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利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专项政策,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助力煤炭、火电等涉煤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加大碳金融产品创新推广力度,进一步扩大绿色金融产品的覆盖面和市场影响力。

支持领域和银行类型有望扩围

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领域聚焦于“小而精”,且只面向全国性大中型银行提供资金。市场普遍期待支持领域和银行类型进一步扩围。而事实上,政策也预留了较大的空间,人民银行曾表示,后续支持范围可根据行业发展或政策需要进行调整。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势也正在落地过程中加速体现。“一方面,能够促使金融机构算清‘碳账’,了解投融资活动中的碳足迹,完善绿色金融的信息披露制度,并降低‘洗绿’‘漂绿’风险。另一方面,积极性的提升还能从内部促使金融机构加速创新推出更多匹配市场需求的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22年,银行业将继续参与和支持节能减排等重要任务,及时制定和完善适应新发展要求的绿色信贷政策,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推动金融业转型发展的同时,不断探索利润新增长点。

汪惠青表示,下一步,在服务模式上,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主动下沉服务重心、延伸服务触角,定制综合性的绿色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提高客户接洽、尽职调查、审查审批、放款等环节的信贷服务效率,降低绿色信贷成本。在产品供给上,根据绿色企业项目的周期和行业特征,合理优化绿色金融产品的贷款期限、贷款方式,在绿色项目的收益权、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的抵质押融资模式上积极创新;提早布局碳金融市场,围绕碳排放权配额探索融资、保理、资产管理、基金等相关金融产品;积极推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